出處
http://www.shanximuseum.com/research/publication/thesis/article_4548.html
定窯刻劃花工藝演變軌跡
刻花與劃花都屬於胎裝飾方法,但在技法上各有千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刻花:指用竹木骨鐵等材料製成的扁平刀狀工具在幹濕適宜的坯體上刻出花紋。其特點
是用力比較大,雕刻比較深,刻出的線條有一定寬度,具有陽刻的效果,花紋有層次感。
劃花:指用竹木骨鐵等材料製成的簽狀或針狀工具在幹濕適宜的坯體上劃出花紋。其特
點是用力較輕,劃出的線條較細。
刻劃花本質上多有相通之處,在實踐中往往兼而用之,使得圖案更富於變化,更具裝飾
效果。
縱觀上文揭示的刻劃花定器,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一)10 世紀到11 世紀初之刻劃花
此一時期以刻花為主,劃花為輔,刻劃兼用者不多。刻花手法大膽直率,簡潔明快,圖案
立體感很強。最常見的紋樣為蓮瓣紋,蓮瓣略長,肥厚滋潤,多用於裝飾碗、罐、瓶、注壺、托盞
序號年代出土地點出土器物
1 977 河北定縣
白釉龍首蓮紋淨瓶、白釉“官”款對蟬紋碟、白釉蓮紋“孟”字款
碗、白釉“官”款蓮紋碗
2 995 河北定縣
白釉龍首蓮紋大淨瓶、白釉蓮紋金裝長頸瓶、白釉劃花瓶、白
釉“官”款蓮紋蓋罐
3 約959-986 遼寧法庫縣葉茂台“官”款鎏金銀扣花式口白瓷碗
4 遼代早期遼寧北票縣定窯白釉蓮花帶蓋注壺、定窯白釉蓮花蓋罐、定窯白釉托盞
5 1013 北京順義白釉刻花“官”字款蓋罐
6 907-1125 北京豐台鎮白釉劃花盤
7 遼代北京密雲方形白瓷碟
8 1043 遼寧朝陽蓮花紋獅鈕雙系白瓷淨瓶、蝶紋花式口白瓷方盤、花式口白瓷方盤
9 1044 遼寧朝陽花式口白瓷方盤
10 1058 天津薊縣纏枝蓮紋白瓷罐
11 遼代中晚期遼寧阜新白釉刻劃花罐、白瓷大敞口碗、白釉印花碗、白瓷花式口碗
12 1099 內蒙敖漢白釉刻花瓷碗、白釉刻花瓷盤
宋代定窯刻劃花瓷器研究
表一
69
10 世紀到 11 世紀初之刻劃花 表三 11 世紀中期到 11 世紀末之刻劃花
等器物表面,且形成一定的程式。碗之類的圓器,在器物的主體部分刻以仰蓮紋;瓶、注壺、罐
之類的琢器則分段構圖,肩部飾以弦紋、劃線紋、菊紋、覆蓮紋等,腹部刻出2~3 重仰蓮紋。劃
花用單線,構圖整齊有餘,生動不足。一般用於盤內裝飾,偶爾也修飾器蓋、器肩。常見圖案有
對蝶紋、團鳳紋、雲紋等。刻劃施于一器時,以刻為主,以劃為從。在瓶、壺的腹部刻出主紋飾
蓮瓣,在器蓋、器肩劃出弦紋、雲紋等輔紋飾(表二)。
(二)11 世紀中期到11 世紀末之刻劃花
此一時期刻劃漸趨純熟,劃花亦有新意,刻劃進一步結合。常見刻劃花器物有梅瓶、罐、
缽、折沿洗、方盤、碗等,上一期重視器表裝飾,此期器內裝飾增多,也有內外滿飾的。刻、劃不
常單獨使用,單獨刻花僅見於雕刻罐腹仰蓮紋,單獨劃花只用於劃出盤底細密的對蝶紋、牡
丹紋。刻花技法更加豐富,正刀、欹刀變化多端;單線、複綫相輔相成。劃花工藝嫺熟,生動流
暢,表現力大增。定窯工匠隨型佈局,因器用法,合理運用刻劃工藝,創造了絢麗多姿的定窯
刻劃白瓷。刻劃以動植物為題材,常見紋飾有折枝蓮、折枝牡丹、折枝石榴、萱草、螭龍穿花、
團螭蓮花、遊魚蓮花、雙魚等。構圖時先刻出動物身軀、植物主幹,再劃出身軀細部、植物花
葉,輕重、緩急、粗細相映生輝(表三)。
表二
山西博物院學術文集(2011 年)
70
三刻劃花相關問題初探
定窯刻劃花工藝盛行于宋代。宋之前定窯注重器型之多樣,刻意模仿金銀器皿,一般胎
體較薄,多採用花口、起棱、壓邊的做法,少見刻劃花裝飾。從北宋後期開始,印花工藝大行其
道,並且迅速取代刻劃花成為定窯特色。刻劃花忽興忽衰的現象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
(一)刻劃花興起的契機
早期定窯取法越窯已是不爭的事實,學者多有研究。[11]定窯裝飾方法上模仿越窯的痕跡
尤其明顯,“因為唐至五代時的越器,在國內有著極大的聲譽,定窯之受到它的影響,可以想
象而知。”[12]出土器物也證明了定窯學習越窯這一事實。
就劃花而言,定州五號塔基出土的白釉“官”款對蟬紋碟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定窯劃花器。
該碟無論造型還是紋飾都與內蒙出土的五代越窯“青瓷雙蝶紋盤”如出一轍。除此之外,10
世紀到11 世紀初少見劃花單獨裝飾的定器,倘或有之也高度程式化,缺乏創造性。此時期定窯
劃花一般用來裝飾器蓋、器肩,簡單劃出弦紋、雲紋,當做主題紋飾的補充,還不能獨當一面。
再以刻花論之。10 世紀到11 世紀初定窯刻花最普遍也最具代表性的紋飾是蓮瓣紋。早
在五代時定窯已出現用刻蓮紋裝飾的蓋罐[1(3] 圖一),顯
而易見,這種蓮瓣與宋初定窯常見的蓮瓣相差甚遠。
試以定縣大淨瓶蓮瓣紋與之比較:五代蓮瓣刻花較
淺,水泉蓋罐刀鋒犀利;五代蓮瓣佈滿器腹,水泉蓮瓣
分層佈局。反觀五代時期的越窯蓮瓣紋見;(圖二)[14],
倒是更與宋初定窯蓮瓣紋有相似之處。
定窯模仿越窯還與皇家的審美趨向有關。宋初
皇室似乎對越窯青瓷情有獨鍾,五代吳越錢氏曾向
宋廷進貢越器,神宗時越器依然是皇家喜愛之物,
“熙甯元年(1068 年)十二月,尚書戶部上諸遣貢物
……越州……秘色瓷五十事。”定窯為得到社會認
可,主動迎合政府審美情趣,費盡心思,融合越窯特
色為己用。定窯的努力在北宋初期結成碩果,被選為
宮廷供瓷,為皇室燒造瓷器[15]。
越窯取得的非凡成就為定窯提供了學習的範
例,皇室的審美情趣是定窯模仿越窯的直接動力。
(二)刻劃花衰落的原因
北宋後期,定窯少用刻劃花裝飾,印花工藝異軍
圖一五代定窯刻蓮紋蓋罐
圖二五代越窯蓮瓣紋托盞
宋代定窯刻劃花瓷器研究
突起。定窑刻划花的衰落既有外部原因,更有其内部根源。
外因主要是指其他窑场的勃兴。定窑之所以赢得皇室青睐,与其美轮美奂的刻划花艺术
有密切关联,但到神宗时耀州窑刻花后来居上,更胜一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耀州窑刻
花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自由奔放,立体感强,为宋代同类装饰之冠。加之耀州窑工匠
極盡巧
思,別出心裁,創新出多種式樣的器型,使耀州窯瓷器成為皇家土供之物。此後,汝窯、官窯、
鈞窯群星閃耀,各具特色,對定窯的地位形成極大的衝擊,促使定窯改弦更張,更圖發展。
定窯覆燒法的應用,為定窯的轉型提供了機會。經過前期的發展,定窯已經成為深得官
家喜愛、廣受百姓歡迎的名窯。原來的裝燒方法不能滿足所需,為此定窯採用了覆燒法。在覆
燒工藝出現的同時,模制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模制和覆燒是兩種相互補充的工藝,使用
模制法可以製作極其薄勻的器物,因而需要覆燒法以減少變形。反之,用於覆燒的瓷器必須
要有統一的口徑及造型,模制而成的坯體恰好符合這一要求。模制的廣泛使用,催生了印花工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