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中華文物 保護與收藏

 中華文物在歷代戰亂中多有破壞,台灣的墓地在都市擴張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強迫挖掘甚至盜墓事件。因此文物收藏家經常面對的問題就是被指為破壞文物的源頭。
兩年前,有一篇流傳網路的文章,標題是:

 88 岁文物专家上书总理 90年代文物破坏比文革严重得多
2010年06月27日 08:31:30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文章:得知少林寺准备上市之后
“如果对此种愈演愈烈的风气不加制止的话,恐怕全国重要的文物单位,只要是收入好的都将陆续被旅游公司兼并,那整个文物行业岂不被肢解了吗?”
去年年底,

 谢辰生  (他是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还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主持起草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的撰写者;他是中国明确提出文物定义的第一人,一生都在为制止文物走私、古迹破坏而奔走呼号。)    得知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门票经营权等嵩山少林景区资产,要由一家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来统一经营,并准备上市。情急之中,他手执毛笔,上书温家宝总理。

“旅游和文物保护相结合必须要有个‘度’,即必须以文物保护为前提。”这位88岁的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指出,“现在不少人也很 重视文物,甚至连电视上也有甚多鉴宝节目,但这些人在意的只是这些文物能值多少钱,至于它的历史价值则毫不关心。可以说,这是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 ——钱味太浓。” “全世界都没有先例”


就這個事件,我個人倒是同意這一個論點。唯物論者到文化歷史的議題上,確實應該收斂一些。 也慶幸中國還有傳統文人思維與行為的人。

  訪問中
谢辰生回答:幸运的是,我写的信,领导还是重视的,都作了批示。像这次,温总理就在批示中指出,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要求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訪問中提到另一個議題,有關謝先生之前提到
“中国文物最悲惨的时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

  問者:难道比“文革”期间对文物的破坏还严重?

谢辰生:对,确实比那个时候还严重,这其实是很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在“文革”期间,虽然因为红卫兵“破四旧”等行为,给文物保护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但实际 上时间很短,很快,他们就去“夺权”、搞政治斗争去了。更重要的是周总理的力挽狂澜,对制止文物的破坏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记得,1966年 “造反派”刚一上街,周总理就立即下命令,调集了一个营的军队来保护故宫,所以整个“文革”期间,故宫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因此,“文革”对文物的破坏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大,实际上当时国务院已经公布的180余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除了西藏有一处被破坏外,其他 都得到了保护。不仅如此,在那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还取得了不少成就,如长沙马王堆、银雀山竹简、金缕玉衣和西安兵马俑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都是 在那个时期。

《瞭望》:是什么时候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谢辰生: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就开始变得复杂了。总体而言,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文物走私和文物盗掘等犯罪活 动,文物保护的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欲望也愈加强烈。于是,沉渣泛起,偷盗、走私又都出来了。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盗 墓风气,不要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那么严重过。 “钱味太浓”

對這個話題, 我就覺得有點修改歷史的味道,網路上還有文革破壞的清單。紅衛兵破壞文物,說難聽一點,一個星期就可以把中華文化"毒素"清乾淨了。

我聽到的故事是有一整列火車的字畫骨董賣到香港日本台灣 ,但是我認為中國人都認識中華文物的價值,都有熱忱保護研究文物才是正道。
戰亂動亂中,其實還要感謝這些中華文物愛好者保管這些東西。

出土文物其實許多都是在大建設期間出土的,有較大歷史意義的要管制,但是小東西其實讓附近人民賺些外快也無妨。
制度死板才是破壞文物的兇手。
舉出海瓷器為例,保留有價值的展品,其他拿到市場賣 ,回饋地方經濟,不要動輒上刑,挖到的有好處,地方有好處,文物單位有好處,其餘的上市場賣好價錢不是更好嗎。
現在偷偷摸摸的反而被骨董掮客賺走,大家都沒好處。
 墓葬本來就會有遷移的時機,撿骨也是一般的共識,不要甚麼都說得嚴重。地方要監督緊,文物處理要有一套辦法,才是共利的作法。
文革還讓許多中國近代藝術家心血失散,也要靠收藏家再逐漸收集回來。

中華文物保護,除了國強民富之外,民風的改變是最重要的。政府單位飲宴文化要改。節省浪費的食物,推廣清淡飲食,以藝文交誼,充實國民文化內涵,才是正途。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骨董無價 骨董有價 骨董是主 骨董是客

自從在部落格上開始發布文章之後,發現讀者對有市場知名度與價值的圖片或議題較感興趣。
幾十年的收藏經歷, 經常面對的質疑是
,既然你說你的東西有多好,多有價值,為甚麼不賣一件看看。
我心裏想,也沒錯,當初一頭栽進骨董陶瓷收藏與研究有幾個原因,
一  
是 家學淵源 這是最近的發現,原來先祖來台從事貿易,貨品中有一項就是陶瓷,因此小時後,觸目所及,陶凳,瓷瓶,陶花盆,陶印,都有。當時也不知甚麼是甚麼,現在就知道了,大多是石灣或東南窯口的東西,都有相當的美感,可是拿到骨董市場去賣,恐怕有行無市,所以東西是因為在對的地方,對的人眼裡才有價值。不是賣多少錢的問題,是那種讓人羨嘆你怎麼這麼幸運,日夜與這樣的美物相處的感覺。 真的要賣,恐怕是便宜價,加減撿。
二 
是自我挑戰,一開始好奇,再來是聽說中國陶瓷假的很多,因此真假難辨,真的東西賣不高,假的東西賣高賣低一支嘴,加上一支"肉腳" 錢多又想更多的藝術白癡,台灣幾十年來專賣假古董致富的人不計其數,看來中國現在也是如此。如果我能練就一雙明辨是非的眼睛,那不就可以賺大錢了嗎? 因此學習背後也有金錢獲 利的驅動力,這是需承認的一點。然而幸運的是自己沒有傾家蕩產也一直都有穩定工作,因此久了有感情,好東西不想賣,差的東西也沒多少錢,擺著當教材,或許哪天開館授徒用的著也說不定。

反正要有個嗜好,喦舊陶瓷,博覽群書,走過多國多家博物館,國內外跳蚤市場撿寶,也確實豐富了一生,也免於不良嗜好,或投資生意被騙光光。心情不好時,摸摸骨董,研究骨董,自己說說現在這個值多少錢,心理治療 的效果也有。
四 
陶瓷收藏玩賞在中國文化與社會裡,被認為是帝王級的品味,因此朋友之間,如果知道你是這方面的收藏家,當然是內心羨慕崇敬或多或少的忌妒總有吧。當然如果人家一看,全是大件國寶滿屋的典型"肉腳" ,就是背後當負面教材的不幸者了。當然是比例問題,總有幾件是難說確定的東西。如前述,收藏家總有一定真假共識。總之,自己收藏的還可以的話,也是一個樂趣。
五,
真的老東西,會希望被有緣人收藏。這些年收藏的經驗,許多的巧合,許多的當機立斷,說真的,目前我的想法,真的東西,創作者投入大量心血的東西,是藝術品,是骨董精品,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經過多少人的喜愛,因為種種原因,流入市場流浪,難道沒有一股靈氣,吸引相同靈性的人,前來購藏藏嗎?

結論
骨董無價
 骨董有價
骨董是主
 骨董是客
端看自己存甚麼心
過去中國骨董被外國人收藏 是一個過程,今天如果中國人有靈性,有修養,有一定的能力,保管收藏喜愛發揚欣賞這些工匠的心血結晶 ,我想最後還是會有好的結局。
以前的中國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因此好的東西送給各國宣揚國威
未來的中國在開放的氣氛之下 希望讓真的老的好的能重見天日, 私或公的實體或虛擬網上展館林立,讓世界古今藝術文化交會。 不要讓人一上網找資料,全是低級沒品味的東西。這是有損中國優良藝術傳統美名的事。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達觀話瓷 第一章 泛論陶瓷辨別

第一節     陶與瓷
人類燒陶的歷史很長, 從人開始用火之後,發現火堆旁邊的土會黏結固定,就演化出燒黏土為器具的技術,到今天陶藝還是大家樂趣之一。
瓷器,包含瓷胎,造型,釉,與裝飾 與陶器最大的差異在瓷胎的成份有含鋁高的高嶺土,須更高的溫度燒造,基本上燒成之後斷面無空隙,不吸水。
由陶到瓷是一個連續性的產品系列,兩極之間,會有過渡,因此不必對古陶瓷太計較,偏哪一邊就好了。

第二節  製造技術與鑑別概述

一 原料差異

基本上一為土, 一為石 ,一為其他來源的礦物質,草木灰,石灰等等。
土石同源,但是演化過程中因日曬雨淋,氧化,搬移,生物作用,混合等等,造成成份與型態的差異。物質因高溫而成 地殼,幾十億年之後,透過人為的火與高溫,再讓這些成分,合為美麗的石質結晶混合體,就是火的藝術,雖然現代電窯加溫不見火。
有燃燒有火的高溫 與電爐高溫的陶瓷產品,其實是鑑別的一個最入門的知識。
土是高嶺土
石是瓷石
經由二者成份精細度與純度,選擇所需原料比例調配,就成為胎或釉的主要原料,加上調配其他礦物質就達成各類陶瓷胎與釉,製器後經由不同燒成溫度與氧化狀態,可產生不同質感色澤的產品。
有了上述概念,就不難理解其他來源的資料,這裡就不再多寫了。

以前的人不同的材料來源與挖掘年代,加上配方與處理過程的差異自然會提供後人一些鑑別上的蛛絲馬跡。現代人要仿製固然可以做到科學分析,科學配方,然而自然的變異度,人為的變異度還是難以在這一方面做得十全十美。

因此開門第一課,還是要將自己有興趣收藏的產品原料與產品弄清楚。這也就是收集碎片,瑕疵品,小件器物,以及多上手真品與各級後仿品的目的。

二 製胚上釉技術 與工具 差異


三  裝飾技術與工具之差異



四 窯型 燒製技術 的差異


五  歲月與使用的 自然痕跡


六  多看仿品了解功力高低與藝術性


七   擺著再說 總有一天水落石出


八  如果有人說東西不對 一定要虛心請教 不要生氣  仔細再研究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唐青花 雙面 魚藻紋 水滴 (注)


 唐青花  魚藻紋 水滴  The earlis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Tang dynasty, 7-9th century

 中國最早的青花 瓷器 魚藻圖  唐青花畫魚 Tang 7-9th century  , fish on porcelain, earlist cobalt blue painting on porcelain


二十幾年前 偶而的機會 看到這件水壺, 當時只知有元青花,更早的鈷藍用 於陶瓷的歷史,也僅是唐三彩 的簡單裝飾,圖片而已。

好幾個玩骨董瓷器的看過這件,認為是新東西的倒沒有 ,認為元朝之後,每個年代,小窯或外國如日韓安南等是大多數人的意見。

時覺得這個鈷藍料發色有點像日本青花,也有些日本味 。如果是現代的東西,一定有類似品再出現   如果是日本韓國 到當地參訪博物館,多到書店翻書,或有豁然開朗的一天。  尋尋覓覓,二十年來,卻是沒看過一樣的造型,類似的設計,遼有,因此心想應該是長江以北的東西吧。

最近找一些資料 ,發現有關唐青花這幾年有一些較詳盡的描述,因此再拿出細看,果然越看越唐味道濃厚。

多少文物因無知而淪落,因有心用心而得以得到應有的重視,是我為物所役,或我因物而富,或是彼此彼此,相得益彰?


千年文物有個好歸宿,歷史真相文物價值得以釐清彰顯,我呢,得到樂趣不就是玩物不喪志的初衷嗎?


文物鑑賞家,收藏家,投資家,經紀商,學者專家,玩家是人還是物?

互相尊重互蒙其利 ,我心中其實都把這些東西當朋友對待。

神物護持 劫灰餘物 千年百年,他是客 我是主, 賓主盡歡而已。

 

 


以下是轉載
唐青花工藝特徵與時代風格的研究
              
孫欣

                 
、唐青花的發現與唐青花窯址發掘


     1975
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在揚州唐城遺跡發掘出土了一件唐代白釉藍彩瓷枕面的殘片。這一塊青花殘片的出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使我們對青 花瓷的認識向前推進了幾個世紀,找到了青花瓷生產的源頭,而且也開啟了唐青花研究的大門。

 1983年,在揚州唐城遺址又發現了二十餘塊色彩鮮豔、圖案清晰的唐青花殘片
1988年,在河南鶴壁集西民間古窯遺址出土了一 件唐青花瓷碗; 
1993年,河南鞏義市文管所在黃冶窯場遺址範圍內,收繳了不法分子盜掘的唐青花執壺、碗各一件及一批青花碗、水注殘片; 
1999年,安徽 省文物考古所與淮北市博物館,在距淮北市約30公里處的柳孜隋唐運河遺址發掘的數萬片古陶瓷殘片中發現了三塊唐青花小碗殘片;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 對黃冶窯進行考古發掘,在唐代晚期文化層出土了一批胎質純淨的唐青花殘片; 
2008年,鄭州文物考古院在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以西4公里,距鞏義市黃冶窯遺 19公里處的唐代古墓葬中發掘出土了兩件精美的唐青花塔形罐,其中一件畫有罕見的“童子曲棍球圖”人物圖案。


 
內民間收藏家發現、收藏、和保護唐青花的消息也時常見諸於媒體:從1993年開始,河南省新鄉市古陶瓷愛好者李清洲先生陸續收藏到5件唐青花殘 片;
2000年,著名古陶瓷專家趙青雲先生在河南省洛陽市一位收藏家的家中鑒賞到兩件唐青花四系罐完整器;
20076月,由吉林省伊春市收藏家協會顧問 李俊先生發起,多位著名考古專家、古陶瓷專家趙青雲、葉文程、朱伯謙、馬希桂等參加的首屆北京唐青花研討會,首次展示了民間數十件唐青花完整器;
2007 10月,南京市清涼山公園藝術品市場攤主陳鋼先生展示了一件手掌大、報價五萬元的唐青花瓷片。

港和海外文博機構也有不少唐青花的收藏而且均為完整器:
上世紀40年代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在洛陽徵集到一件唐青花三足爐;
丹麥哥本哈根裝飾藝術薄物館收 藏一件唐青花魚罐;
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收藏一件白釉藍彩唐青花小執壺;
美國波士頓泛美藝術美術館收藏一件白地藍彩撇口唐青花碗;

1999年,德 國“海底探險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附近海域打撈了一艘九世紀阿拉伯或波斯木質商船,在該船上的6.7萬件中國陶瓷當中發現了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盤,現藏于 新加坡國立博物館。

1975
年,中國著名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對揚州唐城遺址發掘的青花瓷枕殘片作了認真觀察,從造型、胎質、釉料與製作工藝等特徵判斷其為河南鞏縣窯產品,並指出:
“鞏縣窯又是唐代燒制唐三彩的著名瓷窯,而唐三彩中的藍彩正是用鈷料呈色的。”
 此後,馮先銘先生先後對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一件三足爐、美國波士頓泛美藝 術博物館的白釉藍彩厚胎碗以及丹麥哥本哈根裝飾藝術博物館的白釉藍彩魚藻紋罐的造型、燒成溫度、紋飾佈局及胎、釉特徵進行了細緻的觀察研究,
明確指出這幾 件青花器是唐代河南鞏義縣黃冶窯場產品。



 19767月,河南省博博物館與鞏縣文管所聯合對黃冶窯址進行試掘,獲得了大批藍、綠、黃單彩碗、盤殘 片和白、黑、醬釉色的瓷器殘片以及唐三彩製品、窯具、模具等實物標本。 

1987年前後,當地公安部門破獲多起盜掘黃冶窯址地下文物的團夥,繳獲數百件唐三 彩完整器和唐青花殘片。
20028月,鞏義市為修建焦鞏(焦作—鞏義)黃河大橋和310國道連接線,鄭州市考古所和鞏義市文管所聯合對黃冶窯進行搶救性 考古發掘,獲得了包括唐青花、唐三彩、河南府貢白瓷、素燒器殘片1000袋,完整和可復原器物價600餘件。
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和中國文物研究 所聯合對黃冶窯址第二區和第三區進行了又一次發掘,獲得各類瓷器殘片和窯具800餘袋,完整器和可復原器物900多件。 
20054月至200512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和中國文物研究所再次合作,對鞏義市以西約7公里處的白河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該窯址首次發現了燒制青瓷和白瓷的北魏窯爐、唐青花瓷 器和唐三彩馬傭。這也是繼發現燒制唐青花的黃冶窯址之後,又一個燒制唐青花窯址的重大發現。(詳見《中國文物報》200826日第2版)
另外,根據考 古調查、發掘報告,河南密縣西關窯、登封曲河窯等也是燒制唐三彩、藍彩釉瓷器的古代窯址。 
 
了證實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唐青花與鞏義縣產地的相關性,
198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選取了一部分揚州出土的唐青花樣本,分析其胎、釉和色料的化 學組分,測定其物理性能,並借助偏光顯微鏡和掃描電子探真技術鑒定了微觀顯微結構。研究結果表明:這批青花瓷器的年代為唐代中晚期;這批青花瓷器的彩飾是 以低錳鈷礦為其著色劑的釉下彩,與唐代河南鞏縣唐三彩藍釉鈷料極為相似;胎、釉的化學組分以及燒成溫度亦與唐代河南鞏縣白瓷相似;這批唐青花為鞏縣窯生產 無疑。


  二、 唐青花的本質(參考)

   
典的“青花瓷”定義,是指以氧化鈷作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罩以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溫入窯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由於鈷料在瓷器上發 色豔麗,形成“藍”、“白”相間的視覺感,故稱青花瓷,簡稱“青花”。
--------------------------------------------------------------------(下面我是覺得是無聊的利益問題)--------
馮先銘先生在《中國陶瓷》一書中提出成熟青花瓷的“三要素”說:
一是潔白的瓷胎和純 淨的透明釉;
二是運用鈷料生產藍白的圖案花紋;
三是熟練掌握釉下彩繪工藝技術。

古陶瓷專家李輝柄先生在《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一文中提出青花瓷的“五要 素”說:
一是高溫燒成的素肌玉骨的白瓷胎;
二是施高溫透明白釉;
三是青花原料為氧化鈷;
四是用毛筆以氧化鈷在素胎上描繪紋飾;
五是在繪好紋飾的胎體上施 釉,高溫燒成的釉下彩。

上述有關青花瓷的概念和“三要素”、“五要素”說特徵的描述,都是從成熟的陶瓷生產工藝角度對其進行理論概括的。

-----------------------------------------------------------------------------

“青花瓷”這一概 念應該是“最一般的抽象”,即它應該包括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民國青花和當代青花瓷等各時期的本質屬性,也包括成熟期青花和不成熟青 花的共同特徵。


古陶瓷專家趙青雲先生,提出了界定唐青花的四個標準:
第一,必須是瓷胎;
第二,胎上先施一層化妝土;
第三,在胎上用鈷料作彩繪或點 彩;
第四,必須施一層玻璃質透明釉。
這是對唐青花認識的有益探索。

     
唐青花處在中國青花瓷發展史的濫觴期。如同蹣跚學步的“嬰兒”,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初創期的工藝痕跡,與成熟期的青花瓷相比,顯得十分稚嫩和“不 成熟”。
僅從唐青花製作工藝角度看,有紅胎、灰胎和白胎;
胎上有的施化妝土,有的則不施;
胎料與燒 結溫度不同,形成
低溫的陶質胎,
中溫的半陶半瓷胎,
高溫 的瓷質胎;

在釉料配製上,有用於中低溫陶瓷的氧化鉛釉,
有用於中高溫瓷器的鈣堿釉;

在施釉工藝上,有先用中高溫燒制素胎,再施低溫鉛釉二次燒成;
也有在灰 質胎上施一層白色或深褐色化妝土,
有的則不施化妝土,然後點上藍彩,施一層鈣堿釉,高溫一次燒成。

在對鈷料使用裝飾技術上,有釉上彩、釉中彩,也有釉下 彩。
上述這些工藝技術特徵表明,唐青花處在青花瓷發展史的初創期,工藝技術處在一個探索階段,“不成熟”是其基本特徵。
在唐青花當中,有青花陶、青花半陶 半瓷和青花瓷,而且從唐青花陶到唐青花瓷並不是工藝進化的概念,而是滿足當時社會不同需要的陶瓷品種類型。
因為在隋代燒制白瓷的工藝技術就已經很成熟,由 于白瓷的胎、釉中的鐵、鈦含量較低,這就為唐青花的產生奠定了工藝基礎。

就如同現在瓷器生產工業雖然十分發達,也同樣有各種粗質的陶器產品一樣。

這使得許 多學者很難對唐青花進行準確的命名和科學的定義,以致于有“白釉藍彩瓷”、“准青花瓷”、“青花陶”、“唐青花”等等多種名稱。

今天我們在討論唐青花的本 質或探索青花瓷的起源時,理應以古代人的認識為依據,而不能從現代人的觀念出發,用成熟期青花瓷的標準來衡量和判斷唐青花,就如同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衡 “嬰兒”一樣,得出不客觀也不科學結論。 

                         
代陶瓷工藝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開創性地將鈷料裝飾在陶瓷器上,形成色彩鮮豔、藍白相間的青花陶瓷器。因此,我們認為,唐青花的本質就是使用了一種不同於 氧化鐵、氧化銅的新型呈色劑——鈷料,使陶器或瓷器裝飾的色彩元素更加多樣化,這是唐青花的內在根據,是事物的本質。

如果在製作工藝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將 鈷料換成氧化銅或氧化鐵,出現的就不是唐青花,而是“唐綠花”或“唐黃褐花”。而胎料成份、製作工藝、施釉方法、燒成制度等等只是唐青花產生外部條件,外 在因素,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
因此,簡單地說,所謂唐青花是指用鈷料作呈色劑裝飾器物,形成藍白相間紋飾的陶瓷器。

    三、  唐青花的發展演變及其工藝特徵

   
   
唐青花在唐代二百餘年的的發展進程中,作為一種創新的陶瓷工藝品種,有一個孕育、萌芽、產生、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過程,是“沿著自身發展規律逐步前進的”,形成了一個與唐白瓷、唐三彩等並行發展的獨立陶瓷品系。唐青花發展演變軌跡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孕育階段,即創燒時期,大致在初唐中期。
初唐青花的造型與黃冶窯場的唐白瓷、唐三彩的器物類型相同,器型有罐、碗、球形執壺、三足爐、水注、盂、 樽、盒、珠等等。
罐、碗、執壺、水注多為餅形足。
胎質一部分為陶質,燒成溫度在8001000;另一部分為瓷質胎,燒成溫度在1100以上。由於瓷 質胎鐵、鈦含量較高,胎色灰暗,故多在胎上施一層化妝土,用蘸釉的方法在器表罩一層鈣堿釉,多為大半截施釉,底足露胎。
用鈷料裝飾器物,主要採取灑彩或點 彩技法,形成簡單、不規則的釉上或釉下點斑紋或條斑紋。因胎釉結合度差,器表常出現脫釉現象。

   
第二,生長階段,即成長發展階段,大致在盛唐初期至中唐晚期。 
這一階段是唐青花形成獨立品系的關鍵時期,其主要有兩大類型:
一種是日常生活器皿類,
另一種 是社會風俗明器類。
根據需求功能不同,其胎釉原料、製作工藝、裝飾技法和燒成制度有較大差異。
日常生活器皿的罐、碗、盤、執壺的底足由餅形足開始過度並出 現玉壁形圈足;
胎質堅硬,敲擊時聲音清脆,瓷化程度普遍提高,燒成溫度一般在1200左右;
器物表面施一層耐高溫的鈣堿釉,適應窯爐高溫,提高瓷胎的燒 結度。用鈷料裝飾器物,簡單而無規則的灑彩技法減少,較多運用點彩技法,開始注重裝飾的藝術效果,如鈷料點彩出現有規則的幾何形圖案或四點、五點、六點的 梅花形圖案。
作為明器類的唐青花,主要是滿足盛唐社會奢糜之風和厚葬習俗的需要。
型制和工藝與唐三彩基本相同,主要有生活器具類、人物俑類和動物俑類,尤 其是人物俑和動物俑,神態各異,活靈活現,形象生動,製作精美。
明器類唐青花以潔白的高嶺土為胎料,以10001100燒成素胎,再施低溫鉛釉入窯 800900複燒。由於素胎潔白,一般不施化妝土,鈷料裝飾,有釉下點彩,也有釉上灑彩,效果差別較大。
特別是器物二次入窯,低溫鉛釉溶融流淌,鈷料 隨鉛釉溶融而浸潤擴散,形成藍白相間、豔麗奪目的獨特藝術效果。
因而明器類唐青花受到盛唐貴族和士大夫階層青睞,厚葬器物除唐三彩之外,唐青花作為一種新 型明器品種被大量生產出來,故而數量不少。

    第三,成熟階段,即唐青花標準化時期,大致在中唐後期至晚唐時期。

此時的唐王朝政治、經濟日趨衰靡,社會生活江河日下,厚葬風俗大為收斂,用於厚葬的明器 唐三彩、唐青花需求量大為減少;而日常生活和出口貿易類瓷器則大大增加。


根據考古材料測試,唐代晚期陶瓷工藝技術日臻成熟,鞏義白瓷燒成溫度可達 1370,完全瓷化,亨達白度胎為76%,釉為57%,出現“透影”現象。高品質的唐白瓷生產工藝為唐青花的成熟和品質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時的唐 青花胎質有白胎和灰胎兩種,灰胎的鐵、鈦含量超過2%,故多數施化妝土;而白質瓷胎的鐵、鈦低於1%,則一般不施化妝土,有的能看到裂紋。

器物表面施一層 適應高溫的鈣堿釉;器物中的碗、罐、執壺、盤等已由玉壁足開始演變成圈足。

唐青花在鈷料裝飾上有了重大突破,從運用不確定的裝飾工具進行灑彩、點彩,到開 始運用毛筆進行彩繪;

裝飾圖案有菱形紋、花卉紋、卷雲紋、蔓藤紋,甚至還出現了畫 

“童子曲棍球圖”的罕見的人物圖案。這種以鈷料作呈色劑,用毛筆作彩繪工 具,把唐代的繪畫技藝運用於釉陶瓷裝飾上,開創了中國古陶瓷裝飾藝術的先河,在中國青花瓷發展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四、唐青花鈷料使用的起始時間

 
   
義縣黃冶窯陶瓷燒造歷史悠久,從隋代到北宋前後約三百餘年。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各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層豐厚,時代風格鮮明。目前,從揚州唐城遺跡出土的唐 青花與黃冶窯址發掘的唐青花多屬於唐代中晚期製品,於是有的中外學者就認為,中國的唐青花最早產于唐代中晚期。
我們認為,這一觀點與事實不符。在揚州唐城 遺跡的唐青花尚未發現(1975年發現)之前的`1972年,陝西省博物館與禮泉縣文教局聯合對位於禮泉縣煙霞公社馬寨村的唐鄭仁泰墓進行了考古發掘(詳 見《文物》1972年第七期)。
鄭仁泰為唐初右武衛大將軍,是扶左唐高祖、唐太宗父子平定天下之功臣。據其墓誌銘載,鄭仁泰死于龍朔三年(西元663年) 十一月十九日,麟德元年(西元664年)十月二十三日陪葬於昭陵(唐太宗李世明墓)。
墓中出土隨葬器物共計532,彩繪釉陶俑為大宗,另外還有彩繪陶 俑、石俑、陶瓷類型器物。
特別值得十分關注的是,在出土的陶瓷類器物中,有一件藍彩瓷罐蓋紐,該紐直徑2.5釐米,3釐米;
另外還發現一件“滿施藍釉的 陶驢”。
這兩件藍彩器物,從鄭仁泰墓出土的地層關係說明,其燒制的下限時間至少在西元664年,即初唐時期。
儘管這兩件藍彩陶瓷器的產地和窯口尚待考查, 但它們的發掘和出土足以證明,中國在陶瓷上使用鈷料的起始時間是在初唐時期甚至更早,而非有的學者推測的在中晚唐時期。現在這兩件最早的唐青花器物保存在 陝西省禮泉縣昭陵博物館



  五、 唐青花鈷料的來源

   
于唐青花鈷料的來源,歷來是中外古陶瓷學者、收藏家關注的問題之一。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即“國外來源說 ”和“國內來源說”。

英國學者對鞏縣唐三彩中的 藍釉進行了科學測試,提出唐代鈷料是來自波斯的觀點。
史學考證認為,“唐青花或青釉藍彩出現於鞏縣窯應該是西技東漸後東 西方技術合流的產物”,“是外來繪畫理論和繪畫技術影響中國畫壇的結果。 
 從生產經營和對外貿易角度看,波斯或阿拉伯等伊斯蘭民族有尚藍習俗,唐青花裝飾 圖案中,繪有棕櫚形葉片等伊斯蘭民族喜愛的文化元素。但這恰恰是唐代工匠利用國產青花鈷料資源,生產出口到波斯或阿拉伯地區的陶瓷製品。

如同唐代長沙窯執 壺上的貼塑中有“椰棗紋”、“胡人雜耍紋”圖案一樣,產品遠銷中東地區。
 
1995
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聯合對揚州出土的唐青花瓷鈷料來源進行了專題研究。
通過採用現代科學測試手段分別對唐青花胎、釉和 唐青花鈷料的釉區進行了深入細仔的研究分析。
測試結果表明,唐代用鈷料的主要組成特徵是以低鐵、低錳、少量銅和微量硫為特徵,不含砷和鎳。

據報到全世界鈷 礦有100多種,可分成三大類:
即硫化物、砷化物和氧化物。
鈷礦中伴生的主要金屬元素有鐵、鎳、銅、錳,有的含有銻、鉍和銀等。
唐青花樣本中測得含硫而無 砷,說明唐青花鈷料是一種硫化物,而不是來自波斯地區的含砷鈷料。
全世界鈷的硫化物礦有十餘種,而與唐青花鈷料組成特徵相近的只有兩種,即伴生少量的鐵、 銅的硫鈷礦和方硫鈷礦(輝鈷礦)。

根據地質礦產資料顯示,這兩種鈷礦是最具工業價值的鈷礦之一,每年全世界8﹪的鈷料產於南非的剛果和津巴不韋。
中亞賽延—土瓦和烏拉爾地區也有少量輝鈷礦和硫鈷礦。
甘肅金昌市郊鈷的儲量居全國之首,其礦床屬於硫化物礦型。
另外河北也發現了含鈷較高的硫化物礦床。
 
唐代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西方的貿易交流和文化交往比較頻繁,商人從南非、中亞獲得這類硫化鈷礦並將其帶到中國唐青花產地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唐青花產地的 商家們“捨近求遠”的做法顯然是違背商業利益原則的。
因此,我們認為唐青花使用的鈷料,是就地取材、產之國內某一地方的鈷礦料。



 六、唐青花的時代風格


   
代是歷史上最繁榮、最偉大的時代之一。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把唐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推向了顛峰 有人將鼎盛時期唐朝社會的特點概括為:“統一、 開放、上升、包容、自信”十個字。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下,唐代的手工業非常發達,不論是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石雕、木工等等,都達到了空前 的繁榮,在藝術水準、製作技術和生產規模上遠遠超過了前代。
唐代各種手工藝品裝飾藝術達到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形成了“清新活潑、雍容華貴、灑脫豪放、豐 滿圓潤、中西交融”的鮮明時代風格。

  
時代風格,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因素影響下形成的總的藝術風格,是這些因素在各種手工藝製品中的文化凝練和物質再現。
這種時 代風格是各種手工藝製品裝飾藝術的共性特徵。

如在唐代受波斯文化應響,金銀器中有一種鳳首壺製品,而在唐代的陶瓷器當中也有風格一致的鳳首壺製品。
在時代 風格影響下,不同的手工藝類型,在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期,形成不同的工藝特色和藝術風格,這就是所謂個性風格,即個性特徵。
時代風格包含著個性風格,而個性 風格體現出時代風格。
在同一種手工藝製品當中,同樣也存在時代風格和個性風格、共性特徵和個性特徵關係。
如唐代陶瓷罐、碗、執壺等器物的底足多數為餅形 足;
執壺的流多數為短流;
罐、缽、壺的器身也多用貼塑裝飾。
因此,不論是越窯、邢窯、長沙窯、鞏義窯,其器物的形制基本相同,這就是唐代陶瓷的時代風格, 即共性特徵。
而不同區域、不同窯口、不同時期,因製作材料、製作工藝、裝飾手法、燒造水準、傳統習俗等不同,又形成不同特色的陶瓷品種,這就是唐代陶瓷的 個性風格,即個性特徵。

唐青花 的時代風格, 是在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習俗的影響下開創性地運用鈷料裝飾陶瓷器,形成色彩藍豔、紋飾獨特的藝術風格。

唐青花的時代風格,是唐代總體 時代風格與唐代陶瓷手工藝製品個性風格的統一;是唐代陶瓷手工藝製品總體時代風格與陶瓷器的區域和窯口的個性風格的統一;是區域和窯口的時代風格與陶瓷器 品種類型的個性風格的統一。
唐代鞏義窯的陶瓷產品有共同的特徵,而唐白瓷、唐青花、唐三彩等不同的陶瓷品種類型,無論是製作工藝、裝飾技法、使用功能上又 都具有各自的風格。

唐青花的時 代風格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徵:


第一、時代性。

唐青花的器物型制、工藝製作、藝術風格與唐朝大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清新活潑、雍容華貴、灑脫豪放、豐滿圓 潤、中西交融”的 總體時代風格在唐青花陶瓷上充分體現。主要通過瓷塑工藝技術,來體現盛唐總的時代風格。如罐、碗、執壺等器物腹圓足平;女立俑體態豐滿, 服飾華麗,女舞俑阿娜多姿,楚楚動人;樂人乘駝灑脫豪放,胡商俑栩栩如生、異域情懷。這與元代、明代、清代的青花瓷以繪畫藝術裝飾器物表面的藝術風格明顯 不同。

第二、開創性。

唐代工匠率先將鈷料運用於陶瓷裝飾上,豐富了色彩基本元素,提高了唐代人對青花色彩的審美情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歷史性貢獻,成為 中國青花瓷的始點和發端,並影響了1300年餘年中國青花發展史的進程,創造了燦爛的、影響世界的青花“國瓷”文 化,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三、探索性。

唐代在鈷料運用的工藝技術上,還處在起步期和探索階段。如唐青花紋飾,有灑彩、點彩和繪彩,而這反應了唐青花鈷料裝飾的三個發展階段。灑彩為 初創階段,青花紋飾無規則,隨意性,耗料多,美感差;點彩為唐青花的發展階段,青花點彩排列有序,圖案成梅花形或幾何形,美感增強;繪彩為唐青花的相對成 熟階段,用鈷料色彩將中國的繪畫藝術在陶瓷上表現出來,大大提高了陶瓷器的裝飾藝術效果。我們推測,唐青花初創期,灑彩使用的工具可能是樹枝或植物秸杆; 
發展期點彩使用的工具,可能是類似於高粱杆的植物,因為高粱杆表皮角質化了,不滲水,而杆心為海棉狀,既能吸收液體鈷料又不外滲,是非常理想的點彩裝飾工 具;
在唐青花相對成熟期,繪彩開始使用毛筆進行裝飾繪畫了。
此外,鈷料裝飾是釉上彩還是釉下彩以及釉料與鈷料、鈷料發色與燒造溫度等等工藝技術都處在探索 階段。
第四、稚嫩性。

唐青花處在中國青花瓷發展史的初期,與宋青花、元青花、清青花相比,尚不成熟,顯得稚嫩,是青花瓷的“嬰兒期”,雖然它具有青花瓷的 全部“基因”,但屬於不成熟的青花瓷,帶有唐朝的陶瓷文化烙印和“蹣跚學步”的工藝技術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