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雍正青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雍正青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明朝十七世紀瓷器的特色


明朝十七世紀瓷器的特色

歷史背景
國際背景
政 治背景
經濟背景
社會背景
工藝背景
從明風格過渡到清風格
細描圖案與 簡筆寫意 都達到高峰 畫師文化水準高 類似元朝的原因(也就是被迫害因而
青花畫師 裏有些有文人背景 運筆工力韻味 喻意層次高)

 明末清初五彩罐

一般有關中國瓷器歷史與特色的敘述 總喜歡用皇帝年號
用膝蓋想也知道這是不對的

哪有皇帝一死 年號一改工匠全換一批
官窯或許可以 反正錢多 不合意的全打碎 重燒

民窯可不是如此
破壞性的改朝換代絕對會有明顯風格改變 這畢竟不多

正確描述應該是明朝民窯十七世紀初的風格演變(又稱天啟崇禎)

啓崇禎 民窯瓷器 特色

從與前一階段萬曆作比較 才可以明白這一個轉變的具體要點
萬曆 (元年 1573葵酉-1620庚申。)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用萬曆這個年號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Ming-Jar-3
萬曆前期,張居正主導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Meiping , Ming dynasty, 明代青花梅瓶
明與日本為了朝鮮 有兩次戰爭 1592.1596.
與後金戰1619


天主教傳入中國影響萬曆二十九年(1601——利瑪竇將油畫引入中國
與日本 與歐洲貿易往來


1609荷屬東印度公司與日本在長崎平戶開始貿易,1640年交易地移至出島。之後二百餘年,荷蘭的學術、文化、技術等,總稱為「蘭學」持續傳入日本,是德川幕府鎖國期間日本與歐洲的唯一聯繫。
中國瓷器透過日本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運往歐洲 及世界各地

裝飾風格自由化 開始跳脫傳統瓷器紋飾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中華瓷器進入十七世紀Ming-Wanli-export-plate

這說明了明朝進入十七世紀時 瓷器裝飾風格改變的原因( 理論上萬曆的最後四分之一期逐漸變化到天啓風格)
 另外兩個重要因素
一個是天啓 宦黨亂政 許多讀書人無處謀生 加入畫瓷 因此 提升瓷畫韻味 簡筆 聯句文字
另一端是印書業發達 畫譜用於  參考 人物故事畫 較細膩 
這些改變為順治 康熙打下基礎





 blue-and-white-box , Ming,  明青花

透過日本 通往歐洲17th-centry-chinese-blue-and white porcelain


 崇禎(公元16281644三月)是明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是明朝的最後一個年號。朱由檢於天啟二年(1622)九月被冊封為信王,後登位為思宗。

(1644-1661 大清 順治)


戰亂停燒 又改朝代 又屬不同文化語言 因此有較明顯的改變 尤其官用國內用者 至於外銷的 除了工藝材料之外 風格一市場 需求 不可能 劇變


啓崇禎 民窯瓷器 特色
对于 這時期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 放在一起  說,青花瓷 到 此時 ,已開始走下坡,而 這兩朝代加起來也不到三十年 因此制瓷風格相近。 官窑 幾近停顿,能见到的,大多是民窑器。主要是三類 產品:廟宇或家用供器、一般日用瓷和外销瓷。brush-painting-on-porcelain

1器型如同明代中後期 大多不規整。

2、胎質粗糙為多,淘練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并有萬曆  遺風。
   
多彩瓷、青花瓷為此時期的主要產品water-pot

3. 為迎合日本喜好,添加了日式圖案設計。也出现了日本風格的造型。,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風氣 亦有 出现。
出現豪放跨張的簡筆寫意畫 ,17th centry  export floral pattern

一般認為是明末清初八大山人風格的宗師 而非畫匠學八大山人 時間前後不對
出現題詩聯句代表部分文人畫家對裝飾內容的影響 高級官窯畫師 畫民窯的創意也有可能
官窯衰民窯進 相當合理bw021a

4. 崇祯时,器型不规 整更嚴重 少數例外 。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    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
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5.
青花有四 種不同色调,其中 暈散和黑灰的與 纖細 清淡的色调相差 懸殊。
   崇祯时 青花暈散Ming-Jar-B&W(燒瓷窯的溫度高 釉面硬亮 青花燒暈 已經開始過渡到康熙)

6
、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 圓整,胎体裸露部分 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 特徵

 7、天 啓器物款 識少。一般 寫在器底。 。崇祯时, ,有書官款的,也有以書干支纪年款的,此外,還多见 寄託宣德成化嘉靖等前朝的年款。 台灣出土瓷片常見這類款識

 8. 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雖然也有精 良之作,但大多 粗糙。 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着色, 青中泛灰,無青翠之感。到了天 啓時,在 風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窑 程式化的束缚,大凡山水、人物、B&W-plate-late-Ming花鸟、走 獸、鱼虫、静物,大至 龍鳳神仙,小到 蝦蟹之微, 無一不可入画。而且,画风疏朗随意、俊逸活潑、 天然,颇具水墨  寫意的風韻,山水画面常以细線画成。很多文人画为画瓷者所吸取。transitional period

結論
明末之物transition-dragon--17th-cen
重點
底部略粗 跳刀痕 圈足略尖  底中心尖狀凸起 特色款識 不難辨別
 。此外, 崇 禎的瓶、罐、 筆筒 ,常在頸部和近底 刻畫裝飾圖紋

可以說喜歡瓷器畫的收藏家 絕對無法缺席的區塊 極高藝術價值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清三代無款 精品 青花 龍紋花瓶


 
款識的迷思
一般人總是認為骨董官窯瓷器的年代由款識來判斷 ,沒有款識就不是官窯。
事實有款識的瓷器絕大多數是仿品或仿寫前代款。

 元 是不是官府訂製樞府瓷器 看足圈 這是典型官用瓷胚 後來拿去做成青花禮品瓷 越南窖藏
 元樞府銘青花盤的故事  Time to look at Yua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based on "fine" and "crude" finishing of the foot ring,and free style brush painting





因此瓷器的年代與是否官窯不能只靠款識來判斷。
明清民窯器無款的一般都是粗器,沒有是否官窯的問題。
明清精品青花瓷器,一般有款,民窯精品有仿寫前朝款,圖形款,雙圈款,吉語款,齋堂名款,一般不難辨識。現代仿品也有此類作品。
無款官窯器是存在的,而且量不多。
先必須符合官窯的品質,才有是不是官窯的問題。現代仿品既然要騙人,不會笨到走這條路。
那麼怎麼知道是無款官窯?
北京翰海2007年春拍一件 大清乾隆年 製 年款的清乾隆·粉彩 祭藍描金花卉大瓶 以2408万元的價格成交    件官窑瓷器有款,但是其部及圈足的霁蓝描金装 ,每瓣瓜棱框格都有不同花卉,包括牡丹、芙蓉、梅花、菊花、白石榴以及花, 吻合乾隆喜好大型瓷器的特征。同 已知类似器型三 件,一件在北京故博物院,一件在法国的吉美博物,另一件即此件   
  
   另外一家拍行的2007春拍上,明成化·有款青花暗刻海水绿彩龙纹盘,成交 1430万元。 原因就是在200311敦拍会上,曾经拍出一件自著名古董商埃斯肯兹 (Eskenazi)的青花暗刻海水绿彩龙纹盘残器,与此完全一致。     
    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瓷窑,專燒宫廷、官府用瓷。
個定义中,我看出 不是价瓷器是否官窑的標準
從目前市的 情况看,官窑瓷器的款也有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大家都知道的帝王年号款的器物,占官窑器的大多
第二类是無款官窑器,南京博物院藏有清雍正仿明永 官窑的青花牛花倭角瓶,其中一件就是無款,刻意仿明之作,在清宫檔案中也有乾隆皇帝授意某种器物不具款的記載
第三类是帝王的堂名款器,如慎德堂 制大雅斋制等。     
 一般初入拍壇的投 ,在投官窑瓷器,首先注的就是上面的款,如大清乾隆年制等,似乎代的重要準,其实是很大的誤會
此外要注意 仿款,就是 在本朝的瓷器上,仿前代的款,如清初的康熙、雍正两朝曾有仿前代款的旨意,像 2007春拍的候,一件清雍正·仿宣德斗彩盖罐,底大明宣德年 制青花双行楷款,成交價88万元人民幣,其器型承康熙朝风格,雍容華典型雍正仿宣德之佳作。





多年前看到一件 清三代無款 精品 青花 龍紋花瓶 一直在想 明明是官窯品質 至少有個青花圈 或是托年款 或是樹葉甚麼的 卻是一片空白的底 圈足打磨細緻 圓滑 以其構圖 應該是康熙末期 雍正 或乾隆早期的作品

 雍乾青花三龍花瓶 (2)

 雍乾青花三龍花瓶

 雍乾青花三龍花瓶 (5)

無款青花龍紋花瓶的斷代問題

用途 裝飾品

四爪龍紋

底無款無圈細磨圈足

一切工藝水平 與官窯等級

說白一些

高官 皇親 請管官窯的

燒個好看的花瓶

顯示ㄧ下

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的身份

一切盡在不言中

無需落款 也不能落年款 又不是一般商品要做廠家 記號

四爪龍也不是一般人敢放在家中客廳的東西

因此 完全空白 其實透露出另一方面的訊息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 最為精美秀麗 適當的留白 是與乾隆風格最大的差異 可惜多未落款

官搭民燒 官古窯

雍正官窯:始於雍正四年,年希堯,兼管鎮廠窯務,六年又增派唐英為駐廠協理官,此一期間所生產的廠器,史稱年窯,清代的官窯瓷器,從此進入了全盛期。

年窯燒製於雍正四年至十三年(一七二六~一七三五)間,選料奉造,極其精雅,青彩或描堆暗花,巧樣玲瓏,仿古創新,均有獨到之處,其中尤以胭脂水釉色器,最為著名。雍正六年以後,唐英駐廠協理督造琺瑯彩器,花樣富麗,而益清潤。故查儉堂年窯墨注歌,稱頌年窯的成就云:「國朝陶器美無匹,邇來年窯稱第一,不讓汝定官哥鈞,何況永樂之坯宣德質

dragon vase , Ching dynasty, Imperial kiln,  大清國 雍正六年 無款官窯 四阿哥 弘曆  潛邸 用品 立龍正龍皇帝專用 去一爪 改魚尾 代表太子


乾隆御製佛經封面紫檀木上雕雙龍皆為四爪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jade books 乾隆年製款 (2)



內頁玉雕金龍為五爪


御製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jade books 乾隆年製款 (13)
在古代中國的服飾中有五爪龍袍和四爪蟒袍,龍袍是皇帝的御用之服,蟒袍等則是諸侯士大夫等人的官服禮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記載說:「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

又《大清會典》記載清朝在服用蟒服上的一條禁例,說:「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根據這兩條記載,一般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其實人們在各個時期對蟒和龍的概念並不是固定的。龍不完全是五爪,蟒也不完全是四爪。

蟒則形類龍,僅以四爪別於龍之五爪。

蟒服又分行蟒與坐蟒,坐蟒尤為尊貴。

在明代蟒袍被嚴格規定為職官的常服,在清代則放寬了這種限制。據《大清會典》記載,「親王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郡王繡五爪行龍四團;

貝勒繡四爪正蟒,前後各一團;
貝子、固倫、額駙、公、侯、伯,前後四爪正蟒,方補。」

清朝之所以對龍紋控制的不嚴,主要是因為從他們的先民起就可以隨意使用龍紋。


因此四爪龍也有用在御用品之上 雍正非常在意款識有無 某些目的時特別要求不落款 因此也有可能是皇帝拿來送大臣的 保護五爪龍的就是擋在前面的四爪龍

依照中國民俗習慣,五爪稱之為龍、四爪稱之為蟒;在帝王時代,只有皇帝可以使用五爪龍形圖騰,而藩王、皇親國戚或者有特殊功勳者,則會受封使用四爪蟒圖騰。

總結 本件三龍 有中間正龍 兩旁行龍 或曰蟒但在清早期應有其至度上的意義
本件不排除無款官窯 或相當品質的官古窯作品 原始擁有者 應是具備"貝勒繡四爪正蟒,前後各一團;
貝子、固倫、額駙、公、侯、伯,前後四爪正蟒,方補。" 之一的身分
是否宮內定製贈送 須查內務府檔案 但是無款識這點

相對於這件康熙大罐的底

 康熙青花大罐 (3)

似乎讓宮廷定製的可能性升高

補錄
陶雅
 

仔細比對 應可確定是康熙末年 雍正初年的官窯作品  青花極為獨特的用法 做出立體感 可說是清代青花巔峰之作。

 胭脂雙螭水孟。爪握靈芝。沿口皆畫雲頭形。如荸蕨式之紅孟而稍大。瓷地白如雪。而紫釉凸起。若堆料者然。聲望甚偉。蓋雍正官窰之無欵者也。
  雲頭略似如意頭。其製嫌俗。而雍孟有之。
  雍正年代不多。而官窰欵式凡三變。初年大扺雙圈六字楷書款。中葉則不用款識。蓋以瓷器易緞。不願將一代年號。委諸糞土中(康熙初亦曾禁用款識)也。晚 季仍復著款。誠以國初瓷品之美。上掩朱明。闕而不書。後世何徵。惟再變而用篆書。蓋駸駸乎入乾隆矣。乾隆篆書款十居六七。然亦有用楷書者。雍正之季。始改 用篆書款而在康熙朝亦偶一見之。惟係雕款之罩釉者。則真絕無僅有者也。或曰是雍正之仿康熙者。

最後結論

這件是 雍正特別燒製贈送給潛邸時期的乾隆,雍正六年前後。 這是清朝青花瓷器的顛峰之作。


雍正四爪龍紋賞瓶

 

補記參見

http://dgporcelain.blogspot.tw/2013/09/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