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記錄簡單說,就是在北宋徽宗 政和(1111年)開始後的某一時間,徽宗皇帝做了一個決定。
把燒製某些類別的御用宮廷廟堂用的瓷器作坊,設在離他住的地方近一點的地方。也就是開封城附近。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少量製作皇帝,無論是仿古青銅祭器或是自繪圖案仿生瓷器 ,移到他可以方便監督的地方。這位置應該就是在陳留產瓷土的東窯附近到開封城之間。
程序:
繪樣選樣定樣
,仿生瓷樣或由皇帝欽繪,或有古器物,西域進口器物,先做成樣品。可以是各種方便塑形或雕刻的材質。
徽宗皇帝修正之後,
作成模,
一體或是分段分主體與零件黏貼。模先壓出素胎,
先素燒。
成品先檢視
,作必要的修飾,修改,挑選。然後定案。
所有材料用量不大,可由各地運來,礦石瑪瑙瓷土等等,都是用最好的,也不計所需處理精練的人工。
胎有了
配釉
各種效果顏色釉配方與燒製條件嚴控。基本上只需一個素燒窯與少數燒成窯,配合各地調集最優秀的匠師,就可加速配合皇帝需要研發,這就是為什麼必須在開封城附近的原因。
成品檢視
由於製作極精,每件成品製作過程都經皇帝過目後,檢討改進,因此沒有打碎的事。
研究改進或創新
甚至要留存給皇帝研究改進或創新,因此一定有一處儲放的場所。釉的配方以官汝釉為基礎,調配其他寶石礦石,以滿足皇帝創新的需求。因此釉色是嚴控下的產物,而非隨機。要白一些,月白,要綠一些,要藍一些,濃一些,淡一些,開片或不開片,開金絲或是灰黑,或是鱔血,其實都可以改變胎成分與釉添加物來完成。
後處理與儲藏
這與我們認識的傳統窯場完全不同,每個過程 ,每個細節都是嚴格遵守皇帝要求。所以支釘痕都是圓形或略橢圓,燒成後支釘拔掉都要打磨不刺手。而且有一定的後處理與儲藏的程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