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瑪瑙為釉 汝窯 北宋官窯

瑪瑙為釉  汝窯 北宋官窯
很早以前 收藏了一個小碟 斂口 不尋常的淺碟
應該是符合汝窯的定義
困擾我的
是底部好像多塗了一層高鐵分的粉或水
所以滿釉的足圈是黑的 上面還一層薄釉
碟子使用過 有碳粉粒於裂縫中
冰裂紋 淺裂紋都有
最近因為好友研究瑪瑙釉有成
北宋官哥 器友人藏品提供照片
河南所產瑪瑙
橘紅色的部分是含鐵氧化的瑪瑙皮融點更高
 瑪瑙中有水晶 產生不同效果
瑪瑙是混合物 帶微量水分子,高溫時氣化 成氣泡而出。
皮殼其他雜質未去除完全就會有其他深色小點
 manau
北宋官哥
 guan-northern-song,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in New York,
才發現真是瑪瑙入釉的說法實例

 瑪瑙4a

 瑪瑙釉6

 瑪瑙釉

 P4270071

 P4270068


 P4270070
P4270062

 汝窯小碗 瑪瑙皮屑




吾友的宋官半乳濁效果演化研究替我解開部分謎團。
 汝窯器泡瑪瑙皮屑1

 經過仔細的比對 我想這個小碟是可以確定是後期汝窯釉演化到北宋官窯中間 瑪瑙增量 加護胎釉的過程中 失敗的產品 當時就拿去用做硯台墨碟之類的用途  從胎與造型這是符合高級用途也夠細緻 畢竟小件
瑪瑙顏色還有藍黑 本來我都以為是後來沾上的
我當時第一眼 想的 這是北宋官窯碟 現在認為是過渡期
許多所謂標準器
更多不標準器
又不是外星人教的 凡是不會無中生有。
窯場廢棄堆找的是過程


摘錄


中國瓷器史中 釉的乳濁化
無論青瓷白瓷 ,顏色之外,就是釉的厚度與折光特性。以全面觀之,這有整器勻稱或交錯的裝飾方式。
研究瓷器要尋其發展軌跡來推敲其尋求效果的根源。
從陶為何發展到瓷?
無釉到薄釉到厚釉。從勻稱到不均勻,規則到不規則,故意的操控的到一半聽天由命隨機。
一切都是因為中華民族崇玉文化的獨特性。

本瓷器是以仿金銀器為目標,追求形狀與輕薄,顏色則依帝王嗜好或白或青而有北白南青之粗略區分。
比較高麗瓷器,在青瓷上一路發展模仿金屬藝術裝飾格調,
十二十三世紀的中國,的瓷工被要求往顏色變化以及似玉的方向研發
最後更尋求瑕疵的美感。這樣的瓷器美學前段的高峰就已北宋南宋官窯來做高峰與總結。
瓷器美學的後段從元到清雖說高峰迭起,然而瓷器這個火的藝術,總難超越宋代。這就是宋瓷必然崛起的原因。
除了青白瓷原有的特質的精進之外,乳濁化與裂紋在這一段佔有重要地位,




關於釉的失透作用不外兩種原因:有起因於成分的,也有起因於窯的燒成狀態的。在成分方面是,當釉的粘性小而組成結晶 性釉時,混入遊離矽酸、磷酸、錫鹽、銻鹽、鋅鹽和氟化物鹽等失透劑,如此而使之呈失透作用。我國宋代的失透釉,多是由於混有遊離矽酸或磷酸所致。其中屬於 汝窯和鈞窯系統的如月白青、鈞紫青、蔥翠青等青色失透釉和鈞紫紅、珠砂紅等赤色失透釉,以及在月白青與鈞紫青中顯出的紫紅斑等都屬於這一系統。
另外在燒成上來說,其燒成火度也較比北方其他各窯為高,達1250℃以上,同時在燃料及燒成狀態方面也有所不同(因為是 用還原焰燒成的)。而且比起南方的傾斜窯來,其燒成溫度的上升和冷卻都較為緩慢。所以這種釉(成分上含有過量的矽酸及磷酸)發生相當強的失透作用,並且釉 色容易成為略帶紫色的呈色。
  雨過天青及蔥翠青的成分與上面所說的大致相同,據估計是在釉料中摻有越瓷、秘色瓷所用的矽酸鋅。
上面的例子 替乳濁形成又多加一條 就 是研碎的瑪瑙 
而瑪瑙其實還蠻複雜 端看取的部分 顏色 皮殼 水晶等等 
研磨後顆粒大小純化與其他乳濁成分比例均勻度 都足以影響成品效果
這一個小碟透露許多訊息

1 則留言:

  1. Comment from Dr.Hsu:
    1. 有後期汝官的感覺, 清涼寺九十年代出土了不少窯址殘器,當時也有少量完整器,其中也有些是窖藏和鎮窯的標準器 .

    2.汝官後期為了使大量瑪瑙溶成釉,燒的時間和溫度都需要增加.常時間的高溫,胎易軟化變形,所以燒製北官時,不得不改成較大的圓支丁或底邊無釉的墊燒. 清涼寺還沒有發現過圓支丁.
    3.燒瓷和烹飪都是火的藝術,同樣煮熟的一窩飯,煮三十分和三小時的外型和味覺完全不一樣.相同的道理,即使原料一樣,民窯是几天的火候,官窯要几十天,所以質感完全不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