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文房用雕瓷御用瓷------巴洛克----洛可可---圓明園
乾隆官窯瓷傳世極多,然而具特殊風格製作量少的雕瓷則相當罕見。乾隆皇帝在封閉中國的同時,卻又喜歡西洋玩意。
圓明園裡不同風格的建築與室內裝飾都有,這種混合對應到西洋同期宮廷風格,有同有異,值得玩味。
官窯瓷器量多的是碗盤,其次各類擺設裝飾,真正皇帝貼身用品,有別於一般官窯器 ,稱之為御用瓷。
御用瓷可以是皇帝特別要求設計製作的,因此沒有模子,各件都是由一塊瓷胚開始挖雕的雕瓷就可以讓這些外來風格,結合傳統圖案來發揮。
以下幾件御用文房雕瓷顯現出這種中西合璧的創作巧思這類風格御用文房瓷的製作目的,以顏色造型論,無疑的較適合擺置於圓明園中的西式格調建物中。
印泥盒 ,筆洗,水注,墨床,紙鎮。
無論主題造型線條明暗雕刻,這幾件都顯示其製作的目的地----圓明園。
至於為何流傳民間文房收藏家,就是一個謎了。
補記;
圓明園,這座象徵清代盛世印象的皇家園林,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融合了中國南、北及東、西方園林建築精華,是中國歷史上最雄偉的帝王宮苑、也是世界園林史的偉大傳奇,是十八世紀最璀璨耀眼的明珠,無愧其「萬園之園」的美稱。
圓明園無可爭議的引用大量西洋巴洛克風格與 洛可可風格設計,
巴洛克建築起源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風氣,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此新式建築著重於色彩、光影、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文藝復興為義大利宮廷帶來財富與權勢,是世俗與宗教力量的結合。巴洛克則,至少在初期,是與反宗教改革--天主教會內部對應宗教改革的革新運動,有直接關聯的。
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物,一方面有著更強烈的情緒感染力與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會的財富與權勢。新的建築風格尤其體現出新宗教教派的時代背景,例如戴蒂尼會(Theatines)與耶穌會,其目標是增進宗教的普遍與虔誠。十七世紀中葉,巴洛克風格轉而表現於豪華宮殿上,首先在法國--如拉斐特城堡(Château de Maisons,1642),位於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薩爾設計--隨後遍及歐洲。
巴洛克建築的特徵包括:
- 寬闊的、有時是圓形的中殿取代了狹長的中殿
- 戲劇性地使用光線,強烈的光影對比,明暗對照效果 或依靠窗戶實現均勻照明
- 大量使用裝飾品(通常是鍍金、石膏或粉飾灰泥、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
- 巨大尺度的天花板壁畫
- 外部立面的顯著特點是通常有戲劇性的中央突出部分
- 內部通常只是繪畫與雕塑的框架
- 錯視畫法般的虛幻效果,繪畫與建築的混合
- 梨狀穹頂
- 聖母柱和聖三柱
洛可可風格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併而來。Rocaille 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coquilles則是貝殼。洛可可後來被新古典主義取代。纖細和輕快的洛可可風格設計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的過度統治而來。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慾交織的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國高度發展,並受到中國風的影響。
這種風格從建築和傢具蔓延到油畫和雕塑。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複雜的形象和精細的圖騰。不過在這一點上,它已經開始與大量不同的特徵融合,包括東方風格和不對稱組合。18世紀,英國一直視洛可可風格為「法國品味」,較少用於建築上,主要表現在銀器、陶瓷等。
在歐陸,洛可可風格以抽象的火焰形、葉形或貝殼形的花紋、不對稱花邊和曲線構圖,展現整齊而生動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
洛可可風格設計,不論使用在室內 設計方面或者家飾品設計,甚至建築外觀設計上,都令人無法忽視。
框緣的建築的部份中如畫的、細緻的、形狀獨特地表現於塑造性物料如木雕和雕塑 中 。牆、天花、傢具、金屬和瓷器製的擺設展現一種統一風格的和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