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過渡期 ”蒙漢期風格” 落馬橋型青花釉裡紅 心得
最后的辉煌:落马桥型元青花
林梅村 发表于2012-10-15 01:12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景德镇窑厂的画工冲破蒙古色目文化之藩篱,首次将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汉文化艺术引入元青花,从而创烧出独具一格的落马桥型元青花瓷器。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景德镇窑厂的 画工冲破蒙古色目文化之藩篱,首次将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汉文化艺术引入元青花,从而创烧出独具一格的落马桥型元青花瓷器。根据落马桥类型元青花的发现地点,
完全可以复原一条从景德镇落马桥,经江苏太仓海运仓、西沙群岛、马六甲海峡、南印度,最后抵达埃及福斯塔特古海港的元末海上元青花外销路线。
(註”蒙漢期風格” 中國歷史所謂正朔的歷史寫法 明修之歷史當然把明建國前1368前都稱元。然而事實上江西景德鎮1351年以後已經脫離元之控制 所謂落馬橋型青花雖延續元之工藝然非元之格調而冠以元之矛盾應予敘明。以大一統的想法,明史不可能承認陳友諒的漢王及漢帝。
明建國於1368之後,卻對陳友諒領下之人民不放心,“洪武年间的大 移民,共迁江西移民214万人,其中饶州移民将近百万人。在这两场大劫难之中,景德镇陶冶业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直到明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厂青
花瓷烧造工艺才逐渐得以恢复。”這段歷史解釋了元至明景德鎮燒瓷風格之大轉變,從而讓所謂元末過渡期之產品背景有更清楚的了解。站在公平的立場,這類產品為”蒙漢期風格”較適當。)
以下摘錄林先生之文章並補上部分個人意見與圖片
"新兴的元朝虽“遵用汉法”但在审美情趣上却与孱弱的赵宋皇室大相径庭。蒙古尚白,
瓷器转为采用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枢府”瓷等白瓷制品。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在将作监,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下設有官窑一所-浮梁瓷局,從事皇家
用瓷的生产。该局设置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文宗时(公元1328-1335年)又开始使用青花釉里红瓷器(28)"
(元青花瓷的研發應該是浮梁磁局被指示開發的,初期產品釉改得不夠好,藍白對比不佳,見個人收藏樞府銘青花盤。我們必須認識到景德鎮樞府釉瓷與青白釉瓷釉與胎都有差異也並存,在研發青花與釉裏紅期間,以官府之力來主導改進變化多元迅速,達到成熟,這是1328-1351間發生的事,1351之後各窯依據成本與需求靈活運用這些技術,這些技術到明洪武時因戰亂與強迫遷移而衰落)
,這一階段產品贈送越南占城開創所謂東南亞型青花)
土耳其和伊朗两地收藏的元青花主要是元朝皇帝在 1328-1331年间赏赐伊利汗国大汗的“赐赉瓷”。 (以品質言是元青花之成熟作品,然主題受限)
大维德基金会藏云龙纹象耳瓶烧造于至正十一年(1351),而伊利汗国早在16年前(1335)灭亡。此后,中
东穆斯林君主不可能得到元朝皇帝赏赐的元青花。天完红巾军在至正十一年攻占元朝浮梁磁局所在地饶州.
(個人意見以為元朝景德鎮民窯在1328年以前,即已經實驗性少量的用銅紅鈷藍于瓷器局部塗布裝飾,1328年開始以多餘的樞府盤庫存素坯試燒青花瓷,小件繪典型元代菊花紋,少量致贈或販售與中南半島官僚或華人文化圈,這是東南亞小型青花少量釉裏紅也就是落馬橋型小件類裝飾圖案之源頭 當然後面模仿的產品畫工差異極大, 本件樞府青花購藏自泰國據賣主提供資料當年越南窖藏出土 一青花大罐 高足杯碗個一 加此共四件,早期官燒青花品質當然遜於致贈中東那一批。因此元青花 分成醞釀期 浮梁磁局一期二期 然後就是落馬橋期 。各具特徵。)
所谓“元青花”包括两类, 第一类,元朝浮梁磁局烧造的元青花,(可再分時期)第二类,陈友谅割据政权烧造的元青花. (延續青花與釉之品質但胎土與修胎未達之前官窯水準,好壞落差大,典型商業取向的一分錢一分貨。)
)
《明史·陈友谅传》记载:“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蕲水及黄州路,败元威顺王宽彻不花。遂即蕲水为都,称皇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以普胜为太师。 未几,陷饶、信。” 所谓“至正型青花瓷”,相当一部分烧造于落马桥元末窑址,年代当在元末红巾军首
领陈友谅割据饶州时期。据史书记载,元末海外贸易从未中断,江南首富沈万三在陈友谅大汉国都城江州(今九江)开办“宝市”,将景德镇外销瓷批发给中外海 商,然后从张士诚控制下的太仓娄江港远销海外。落马桥五爪龙纹青花釉里红瓷器是陈友谅称帝时订烧的,年代当在至正十九年与至正二十三年之间。落马桥元末窑址出土云龙纹青花盘,口沿内侧图案亦采用“双勾不填色”方式,但是龙纹只有三爪,大概是陈友谅部下订烧的。
釉裏紅瓶具落馬橋期之特徵 可見當時之技術以相當程度掌握釉裏紅燒造。可惜這段期間如曇花一現 而洪武建文瓷器毀於內戰,今人難識全貌。
青花瓶頗具元末韻味,可見當官府控制變弱時,民間風格又恢復活力,空白期產品。
落马桥元末窑址发现了两件鹿纹瓷片。展品173为釉里红鹿纹残片,残长6.8厘米;展品174为青花葡萄鹿纹盘残片,残长16厘 米。从明人孔迩《云蕉馆纪谈》记载可知陈友谅好鹿,那么落马桥元末窑址出土鹿纹釉里红瓷片,以及湖田窑南岸元代后期地层出土了元青花鹿纹残片,当是迎合陈
友谅之所好烧造的。
元朝末年,随着杭州文化圈向苏州地区的转移,以苏州为中心的松江、昆山、无锡等地,名家频繁交游往还,他们的诗歌唱酬、书画鉴藏活动,正如石守
谦指出的,“创造了个不安定时代所能想象到的最为蓬勃的文化景观”。从至正八年到十六年,流寓苏州的浙江文人和苏州本地文人纷纷前往玉山草堂。顾阿瑛凭借
雄厚的财力,广罗古书名画、鼎彝珍玩,广结天下名士,日夜在玉山草堂与宾客置酒赋诗,歌咏唱和。顾阿瑛创办“玉山雅集”,持续时间达12年之久,场次达 50次之多。苏州、松江、杭州等地文人雅士在玉山草堂找到了一处幽雅的世外桃源,剧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作者)、柯丹丘(《荆钗记》作者)和善于吹奏曲
笛的诗人杨维桢,皆为顾阿瑛的座上宾。他们不仅经常在一起载歌载舞,而且将民间流传的戏曲腔调加工整理,使之逐步完善——这正是昆山腔最初的形式。种种迹
象表明,那些元代杂剧图青花瓷有可能是顾阿瑛在落马桥窑厂订烧的。
甘肃武威市城区出土了一件元青花昭君出塞图高足杯,口径7.7厘米,高8.9厘米。竹节状喇叭形高足,足部所绘蕉叶纹用落马桥型元青 花“双勾不填色”方法。碗心所绘昭君骑马弹琴图与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元青花昭君出塞图盖罐如出一辙。这个发现再次说明元代杂剧图青花瓷烧造于落马桥元末窑
址。
高安窖藏还有一件元代釉里红开光凤纹大口罐。据汪庆正分析,元代釉里红可分涂绘和线描两大类,而后者的年代应晚于前者。因此,“高安窖藏出土的 釉里红开光大罐的年代很难定在元代,可能是洪武朝的制品。……菲律宾及印尼的一批线绘釉里红罐等小件器,其图案花纹为双勾不填色,以草叶纹、扁菊、莲花和
变形牡丹纹为主,传世也有这种釉里红双勾变形花卉的玉壶春瓶,其牡丹及莲叶瓣已经改变了元代的典型风格,而和基本上可判断为洪武青花、釉里红瓷的叶纹相 近。”
高安窖藏元代瓷器有浓郁的汉文化特征。其中6件元青花梅瓶分别写有《周礼》六艺(礼、乐、书、数、射、御),一件高足杯写有釉下 彩诗歌“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 有元一代,在蒙古色目文化统治下,元青花瓷器深受伊斯兰教、喇嘛教艺术的强烈影响,花纹繁复,而且不能表现人物。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景德镇窑厂的画工冲破蒙古色目文化之藩篱,首次将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汉文化艺术引入元青花,从而创烧出独具一格的落马桥型元青花瓷器。
随着元末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江西景德镇落马桥型元青花远销东南亚、印度东海岸,乃至埃及福斯塔特港。可惜这一切只是昙花一现。至正二十三年
(1363)鄱阳湖大战,陈友谅60万大军命丧黄泉。明初朱元璋采纳苏琦奏言,实行移民屯田制。饶州瓦屑坝成为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据考证,洪武年间的大
移民,共迁江西移民214万人,其中饶州移民将近百万人。在这两场大劫难之中,景德镇陶冶业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直到明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厂青
花瓷烧造工艺才逐渐得以恢复。
沈万山即沈万三,今江苏昆山周庄人。沈万三经商范围广泛,横跨陈友谅的大汉国和张士诚的吴国。他还在大汉国首都江州(今九江市)朱衣巷尊珍馆开
办“宝市”,与海外富商大贾进行高档奢侈品贸易。众所周知,元代饶州(今江西景德镇)和处州(今浙江龙泉)是元代外销瓷主要产地,那么九江“宝市”与海外 胡商贸易对象当为元青花、卵白釉瓷、青白釉瓷和龙泉窑青瓷。
元朝海外贸易主要港口设在福建泉州,然后经京杭大运河运往元大都(今北京)。正如欧阳玄《通惠河政绩碑记》所说,“又自昆仑西南,水入海者,绕 出南诏之后,历交趾、阇婆、真腊、占城、百粤之国,东南过琉球、日本,东至三韩,远人之名琛异宝、神马奇产,航海而至。或逾年之程,皆由漕河以至阙下,斯
又古今载籍之所未有者也”。元末爆发红巾军起义后,京杭大运河漕运被迫停运。至正十七年起,泉州发生一起持续十年之久的战乱,史称“亦思巴奚战乱”。泉州 港海外贸易从此一蹶不振。
元代堆积层出土有青花和青白釉瓷……青花瓷的品类非常丰富,除常见的碗、盘外,还有劝盘、耳杯、匜、盖盒、鸟食罐、双系小罐、大口罐、铺首罐、双 耳瓶、长颈瓶、梅瓶、玉壶春瓶等器形。纹饰有菊花、牡丹、梅花、灵芝、葡萄、蕉叶、龙、鹿、孔雀、鱼藻、人物故事等。此外,这里还出土了一些书写文字的器
物。”
1992年,落马桥出土文物曾经送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展览。据展览图录介绍,“落马桥元后期灰坑淤泥中出土的青花,料色蓝艳、淡雅兼而有
之,绘画潇洒工整,还有罕见的青花釉里红五爪龙纹瓷片及霁蓝瓶残片,故疑其与湖田南岸的青花双角五爪龙纹高足杯及形制雄伟的大盘等,均为浮梁磁局的制 品。”这批瓷片中的元青花盖上的荷叶纹,与剑桥大学菲兹威廉博物馆藏元青花鱼藻纹大罐的纹样相同,而五爪龙纹青花釉里红残片所绘卷草纹,采用双勾不填色方
式,与菲律宾出土元末青花或釉里红瓷器花纹相同,年代当在元朝浮梁磁局停烧之后。1958年,河南省荥阳县楚村明周惠王墓出土了一件五爪云龙纹青花玉壶春
瓶,通高39.4厘米,口径9.3厘米,现藏河南省博物馆。这件玉壶春瓶所绘五爪龙纹图案,与落马桥元青花釉里红瓷片上的龙纹极其相似,可能是陈友谅称帝
时在落马桥订烧的。
後記:
台灣1997年前後十年間是世界歷史上收藏中國古瓷器是最好的期間。以後的台灣人不可能再有這樣的機會,接觸收藏如此廣範圍的中華文化工藝精華。大多數人是喜愛但是不見得幸運。挑到一件寶,至少有百件仿。我寫這些文章分享這些圖片是因為我覺得我們應該讓許多歷代工匠的成果讓大家知道。文化與歷史,骨董商拍賣行是有區隔的。有幸成長於此地此期間,恭逢盛宴,多記幾段以紀念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