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中華文物 保護與收藏

 中華文物在歷代戰亂中多有破壞,台灣的墓地在都市擴張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強迫挖掘甚至盜墓事件。因此文物收藏家經常面對的問題就是被指為破壞文物的源頭。
兩年前,有一篇流傳網路的文章,標題是:

 88 岁文物专家上书总理 90年代文物破坏比文革严重得多
2010年06月27日 08:31:30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文章:得知少林寺准备上市之后
“如果对此种愈演愈烈的风气不加制止的话,恐怕全国重要的文物单位,只要是收入好的都将陆续被旅游公司兼并,那整个文物行业岂不被肢解了吗?”
去年年底,

 谢辰生  (他是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还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主持起草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的撰写者;他是中国明确提出文物定义的第一人,一生都在为制止文物走私、古迹破坏而奔走呼号。)    得知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门票经营权等嵩山少林景区资产,要由一家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来统一经营,并准备上市。情急之中,他手执毛笔,上书温家宝总理。

“旅游和文物保护相结合必须要有个‘度’,即必须以文物保护为前提。”这位88岁的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指出,“现在不少人也很 重视文物,甚至连电视上也有甚多鉴宝节目,但这些人在意的只是这些文物能值多少钱,至于它的历史价值则毫不关心。可以说,这是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 ——钱味太浓。” “全世界都没有先例”


就這個事件,我個人倒是同意這一個論點。唯物論者到文化歷史的議題上,確實應該收斂一些。 也慶幸中國還有傳統文人思維與行為的人。

  訪問中
谢辰生回答:幸运的是,我写的信,领导还是重视的,都作了批示。像这次,温总理就在批示中指出,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要求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訪問中提到另一個議題,有關謝先生之前提到
“中国文物最悲惨的时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

  問者:难道比“文革”期间对文物的破坏还严重?

谢辰生:对,确实比那个时候还严重,这其实是很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在“文革”期间,虽然因为红卫兵“破四旧”等行为,给文物保护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但实际 上时间很短,很快,他们就去“夺权”、搞政治斗争去了。更重要的是周总理的力挽狂澜,对制止文物的破坏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记得,1966年 “造反派”刚一上街,周总理就立即下命令,调集了一个营的军队来保护故宫,所以整个“文革”期间,故宫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因此,“文革”对文物的破坏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大,实际上当时国务院已经公布的180余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除了西藏有一处被破坏外,其他 都得到了保护。不仅如此,在那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还取得了不少成就,如长沙马王堆、银雀山竹简、金缕玉衣和西安兵马俑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都是 在那个时期。

《瞭望》:是什么时候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谢辰生: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就开始变得复杂了。总体而言,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文物走私和文物盗掘等犯罪活 动,文物保护的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欲望也愈加强烈。于是,沉渣泛起,偷盗、走私又都出来了。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盗 墓风气,不要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那么严重过。 “钱味太浓”

對這個話題, 我就覺得有點修改歷史的味道,網路上還有文革破壞的清單。紅衛兵破壞文物,說難聽一點,一個星期就可以把中華文化"毒素"清乾淨了。

我聽到的故事是有一整列火車的字畫骨董賣到香港日本台灣 ,但是我認為中國人都認識中華文物的價值,都有熱忱保護研究文物才是正道。
戰亂動亂中,其實還要感謝這些中華文物愛好者保管這些東西。

出土文物其實許多都是在大建設期間出土的,有較大歷史意義的要管制,但是小東西其實讓附近人民賺些外快也無妨。
制度死板才是破壞文物的兇手。
舉出海瓷器為例,保留有價值的展品,其他拿到市場賣 ,回饋地方經濟,不要動輒上刑,挖到的有好處,地方有好處,文物單位有好處,其餘的上市場賣好價錢不是更好嗎。
現在偷偷摸摸的反而被骨董掮客賺走,大家都沒好處。
 墓葬本來就會有遷移的時機,撿骨也是一般的共識,不要甚麼都說得嚴重。地方要監督緊,文物處理要有一套辦法,才是共利的作法。
文革還讓許多中國近代藝術家心血失散,也要靠收藏家再逐漸收集回來。

中華文物保護,除了國強民富之外,民風的改變是最重要的。政府單位飲宴文化要改。節省浪費的食物,推廣清淡飲食,以藝文交誼,充實國民文化內涵,才是正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