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窯是四川古代最大的民間青瓷窯系 ,始燒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 連續燒造時間達800多年。省油燈、提梁罐是邛窯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在其它窯址中很少見。陶瓷器釉色有20多種,以青為主,青中泛白、青中泛灰、青中泛黃、青中泛綠佔有相當數量,黃、米黃、芥子黃、菜黃、綠、粉 綠、藍、紫藍、褐、黃褐、黑釉等。胎質有褐色胎、紅褐胎,磚紅胎、灰白胎、黃白胎等。
“邛窯首創多色彩瓷,用色用料品種齊全,除醬、綠色外,還有銅紅、鈷藍”;"
燒制人物、動物形像生動逼真,器物製作方法有輪制、模制、手捏、 雕刻等。裝飾技法主要有釉下彩繪、印花、刻劃花、堆貼花等。
邛窯釉下彩繪是邛窯陶瓷器物的精華,“邛三彩”是以邛窯陶瓷器物的釉下高溫三彩而得名,色彩多 以黃、褐、綠為主,紋飾簡練,獨具川西民間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唐代邛窯就燒造出釉裡紅。
以下這件器物證明鈷藍著色的灰藍釉也是邛窯最早燒造的。
-------------------------------------------------------------
------------------------------------------------------------------------------------------------------------------------
以下是邛窯的介紹:
邛窯始燒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
主要分佈於四川盆地西南邊沿的邛崍境內。
以其堆積最厚、產品最豐富、連續燒造時間最長而著稱於世。
邛窯,是指邛崍市境內的臨邛鎮十方堂村古窯址、白鶴大漁村古窯址、西河尖山子古窯址、柴沖窯古窯址,固驛鎮公義村瓦窯山古窯址以及寶林鎮等古窯址所構成的總稱。
邛窯的創燒、發展是與邛崍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分不開的,邛崍古稱“臨邛”,早在戰國時代即西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秦相張儀和蜀守張若修築成都、郫縣和臨邛三城,臨邛建置即始於此。
邛窯,據現有發掘出土及流散收集陶瓷文物研究表明,邛窯自南朝開始燒造,歷經隋、唐、五代、北宋,至南宋衰敗。邛窯連續燒造時間達800多年。
1983年由四川省考古研究所、邛崍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對邛窯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掌握了邛窯的基本情況。
1984—1988年,對邛窯十方堂5號窯包、3號窯包、固驛鎮瓦窯山窯進行了全面、科學的考古發掘。發掘出土古陶瓷器物一萬多 件,清理窯爐10座,其中龍窯6座,馬蹄形窯3座,唐代建築遺址、作坊遺址已清理出835平方米。發掘出土器物品種多類多式,有各種生活用具、建築構件、 生產工具、文房用品、娛樂用品、禮儀用品等。燒造的生活用具主要有杯、盤、碗、盞、碟、壺、盆、盒、缽、缸、燈等,其中省油燈、提梁罐是邛窯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在其它窯址中很少見。
陶瓷器釉色有20多種,以青為主,青中泛白、青中泛灰、青中泛黃、青中泛綠佔有相當數量,黃、米黃、芥子黃、菜黃、綠、粉
綠、藍、紫藍、褐、黃褐、黑釉等。
產品胎質有褐色胎、紅褐胎,磚紅胎、灰白胎、黃白胎等。
燒制人物、動物形像生動逼真,器物製作方法有輪制、模制、手捏、 雕刻等。裝飾技法主要有釉下彩繪、印花、刻劃花、堆貼花等。
邛窯釉下彩繪是邛窯陶瓷器物的精華,“邛三彩”是以邛窯陶瓷器物的釉下高溫三彩而得名,色彩多 以黃、褐、綠為主,紋飾簡練,獨具川西民間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唐代邛窯就燒造出釉裡紅。
燒造方法從早期的裸燒、套燒、疊燒、支燒發展到唐代的匣缽裝燒。
邛窯遺址分佈
邛窯遺址主要是指分佈於邛崍境內的古代青瓷窯址中具有胎質、釉色、製作、燒造等諸多基本特徵類同的窯址遺存。
唐代以前有下面三個窯:
1、十方堂窯址:十方堂窯位於邛崍市臨邛鎮西南1.5公里的十方堂村南河南岸,是邛窯遺址中最為典型,最具代 表性的窯址之一。現保存窯包十三個(5號窯包已發掘),窯址分佈于南河南岸的小平壩上,遺址占地東起陳巷子,南接新河,西連嚴壩,北臨南河(文井江)。東
西長530米,南北寬210米,總面積111300平方米。燒造時代為南朝—南宋。
2、大漁村窯址:大漁村窯位於邛崍市臨邛鎮西南,距市中心4公里的漁村。現存窯包三個,成三角形分佈,相距 500余米,其中二個窯包位於小平壩上,南一號窯包地處山坡,窯爐順山式而建,東望十方堂窯,相距約2公里。遺址占地總面積9000平方米。燒造時代為南朝—唐代。
3. 固驛瓦窯山窯遺址:瓦窯山窯遺址位於邛崍市固驛鎮公義村,距邛崍市中心東13公里的南河南岸。現存窯包二 個,窯爐均依山而建,相距200余米。1988年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匯同邛崍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該窯址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發掘清理出龍窯一座,長 48.8米,是古代窯址中少見的窯爐之一,也是邛窯發掘清理最長的龍窯。發掘出土陶瓷器造型豐富,裝飾優美,具有典型的民間窯址燒造風格。燒造時代為隋— 唐代。現存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
器物
1、生活用具:包括碗、盤、盆、缽、罐、壺、瓶、碟、燈、也,唾壺、渣鬥、杯盅、枕、盒、豆、爐、器座、器蓋等。
2、文具:包括筆架、硯、水盂、水注。
3、工具:包括紡輪、網墜、杵、臼、臼磨器、托子、印模等。
4、建築材料:包括磚、瓦、琉璃瓦、瓦當、滴水、裝飾壁磚、屋脊、翼角等。
5、玩具:包括塤、象棋、圍棋、骰子、鈴、彈子等。
6、人物瓷塑:包括玩球、游泳、雜技、抱物、搶手、匍匐、騎獸俑及俑身、俑頭等。
7、動物瓷塑:包括雞、鴨、鵝、魚、龜、牛、羊、狗、象、獅、虎、猴、貓、鼠及多種鳥類昆蟲等。
窯具
包括墊柱、墊板、墊圈、墊餅、墊條、匣缽、支釘等。
--------------------------------
--------------------------------
汝州邛崍 素有淵源
隋唐時,四川瓷窯的數量不在青瓷原產地浙江之下。邛崍(音瓊萊)古有邛窯,也是青瓷主產地之一。據記載,在青釉中摻加草木灰而配製乳濁釉的汝瓷
工藝,早在隋唐時就已在邛窯使用。汝瓷“裹足支燒”,其“芝麻掙釘”的痕跡,也出現在五代邛窯器中。羅希成曾參與籌建四川博物館,在考察邛崍唐代廢窯時 “獲品近萬件”。1936年,他在上海《美術生活》著文稱:“由此觀之,亦可謂宋代之鈞、汝諸窯之釉色、均胎襲邛窯而來。”另據1948年出版的《蜀故別 錄》,“邛窯影響宋瓷甚巨,鈞汝諸窯,可為例證。”唐末,邛窯還以首創當時的高科技產品“省油燈”而聞名天下。陸遊晚年清貧,需節省燈油。他曾說,邛有夾 瓷燈盞,“可省油之半。”
-------------------------------------------------------------------------------------------------------
鈷藍從何而來?
從北來從南來?
波斯鈷礦?
印度鈷礦?
這篇文章是我2014寫的。現在讀可以跟著北宋開封御作坊文章一起讀。而這件藥罐則是跟我近三十年。我前面提到,蘇洵蘇軾蘇轍來自四川邛崍附近邛崍煉鐵技術來自被秦國遷移到此的趙國煉鐵世家而高溫試燒出這種釉的關鍵因此我認為北宋青瓷躍進與蘇家父子引進技術有關也就是他們後來墓園在河南郟縣三蘇墳河南汝洲平頂山寶豐禹州之間,正是汝窯鈞窯發展出來的地區中間。南朝時期 413 – 553 • 第三次屬東晉時期 (南朝) 413 – 420 • 劉宋 (南朝) 420 – 479 • 蕭齊 (南朝) 479 – 502 • 蕭梁 (南朝) 502 – 552 • 蕭紀 (割據) 552 – 553 | ||||||||
西魏 、 北周 、 隋朝及唐朝 534 – 907 • 西魏 (北朝, 鮮卑 ) 553 – 557 • 北周 (北朝, 鮮卑 ) 557 – 581 • 隋朝 (統一中國) 581 – 618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