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從歐洲搜到一件傳世宋瓷
當時為了找出歷史翻閱了一些資料
才知道 北宋末代皇帝 的昏愚。
才知道北宋瓷工技術有夠厲害,命運卻有夠可憐。
今天研究陶瓷不替他們說些話,不罵一下宋末的那群笨蛋頭頭,真是對不起這些人。
當陽峪事件 北宋官兵一夜之間屠殺十幾萬百姓,也毀了中國最先進瓷都 。
五代與宋
定窯與遼國
宋與金
交錯不清的歷史
讓研究宋瓷的人要先補上一段歷史。
好友提供一些圖片供我使用 在此感謝
其餘圖片慢慢補上
北宋末年的荒唐歷史造成中國瓷器歷史諸多的謎題。許多人與物在倉促演變的戰局中犧牲毀滅。由於這段歷史造成中國青瓷燒造技術的衰頹而有高麗青瓷的名聲。 哥窯 弟窯 多年來都是流於神話傳說,其實隱喻這段歷史。透過這件罕見北宋官窯我們可以合理的描繪出大致的脈絡。哥是北宋官窯 弟是南宋,這解釋了 從汝窯到南宋官窯審美觀演變的缺口。
南宋初期 黑胎龍泉是類汝的審美 委託民窯燒製
南宋後來自建官窯場是要重現北宋官窯
北宋官窯燒製年限短且戰亂破壞 因此 難以定義
加上汝窯系列有時代前後與窯址差異 不只委託一處燒造的關係而難以見全貌。
相信在宋瓷愛好者的努力之下 11-13世紀的中國瓷史 輪廓可以逐漸呈現。
宋
帝
章
這三個字有一些類似 頭都有一點 尾都有一直
湊上面兩個字 加上 皇字去一撇 更像章了
難兄難弟 也
哥窯 傳說
相傳宋代龍泉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窯名最早見於明初宣德 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
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 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
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
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 脈細,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極碎”;
《處州府志》又載:“從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窯,皆澆白斷紋,號百極碎,亦冠絕當世”
曹昭《格古要 論》,“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
往後的著述就不排除加醬加醋之嫌了。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卷六“鎮倣古窯考中關於”哥窯的記載,哥窯,宋代所燒,本龍泉琉田窯,處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當時別其所陶,曰 哥窯。土脈細紫,質頗薄,色青濃淡不一。有紫鐵足,多斷紋隱裂如魚子。釉惟米色、粉青兩種,汁純粹者貴,唐代《肆考》雲:古哥窯器,質之隱紋如龜子,古官 窯,質之隱紋如蟹爪;碎器紋則大小塊碎。古哥器色好者類官,亦號百極碎,今但辨隱紋耳,又雲汁釉究不如官窯。”
清代《南窯筆記》“哥窯”條記載:“即名章窯,出杭州大觀之後,章姓兄弟,處州人也,業陶,竊做于修內寺,故釉色仿佛官窯。紋片粗硬,隱以墨漆,獨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數種。又有深米色者為弟窯,不堪珍貴。
間有溪南窯、商山窯仿佛花邊,俱露本骨,亦好。
今之做哥窯者,用女兒嶺釉加椹子石未,間有可觀,鐵骨則加以粗料配其黑色。
由此,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特徵近類南宋官窯。哥窯器以紋片著稱,其中多為黑黃相交,俗稱金絲鐵線。
關於金絲鐵線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制青 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老大 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
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 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 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象魚子,有的象柳葉,有的象 蟹爪。他欲器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 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這段敘述 基本上就是明清現代仿的技術
宋代的東西 除了北宋官窯(哥窯)之外
汝窯 顏色是因為使用而來,墨水茶水等等 用久了 自然有色
傳世哥窯器的主要特徵: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其三、“聚沫攢珠”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挂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 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 但哥窯窯址仍未確認,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懸案之一。